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讲到一个比较有趣的内容,就是感知性模式。那么何为感知性模式呢?
总的来说,所谓的感知性模式就是物体或者物件的一种外在的呈现而给人的感觉或者感受。例如同样的一个电脑桌上都有电脑、鼠标、或者其他的物件摆设,但根据不同人的使用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或是凌乱、或是整洁、或是简约,而更直观的差异可能来源于这些物件的样式、材料、颜色、纹理的不同而传递出来的视觉感知,
如果沿用到互联网方面的设计,那么感知性模式的例子可能包括:文字信息、版式、配色、布局、插图、图标、形状纹理、间距、交互或者动画等等,这些都作为具体方式来表达感知性设计。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感知性设计是一个纯粹的外在视觉表现,但想要完全的得到一些成效,更多需要把这个事情融入到品牌的核心中,随着产品的发展而发展,进而在众多的同类此产品中脱颖而出。
感知性模式较强的产品例子
案例一:微信
微信作为一个超过十亿用户的产品,随着版本的不断迭代,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因此从产品体验上来说也可能会给人一种臃肿的感受。但微信整体的感知性模式的设计是非常清晰的,从桌面 APP 的 logo,再到内页呈现的图标、颜色、按钮样式、交互反馈等等的设计都是统一性很好的设计。
案例二:instagram
instagram 作为全球热度最高的图片分享社区,自始自终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感知性,整体 APP 的简洁性设计让用户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似有似无的品牌蓝色似乎已经牢牢融入了用户的大脑中,这种感知性无需被刻意放大,但就在潜移默化中用户就能感受到。
案例三:抖音
作为目前国内最热的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感知性模式已经深入的印在用户的脑里,我认为抖音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让用户记住了 TA:1.品牌属性,抖音的品牌属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让用户记住了 ta,通过 APP图标、闪屏、发起按钮的图形及品牌色的串联;2.内容属性,具有自己平台气质的内容特性,抖音在最早期主打的“潮酷”类的视频让它跟快手做了明确的区分;3.体验属性,大胆的全屏滑动视频交互很好的结合了手机的体验方式。
感知性模式的作用
1. 有助于品牌形象传递
在同一个领域中的产品,在功能上大多会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而由于这几年的扁平化风格盛行,更把产品之间的类同性推向极致。因此更需要通过感知性模式的设计来进行区分,这种区分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差异,更多是来自于产品者对于自己产品方向的把控。
书中提到 Spotify 的例子,Spotify 给人感觉是温暖的、私人的,虽然月活跃量已经超过一亿,但给用户的感受仍然是独特的,除了功能之外,主要在于整体的图形样式、颜色搭配(黑绿的品牌色比例把控)、交互中微妙而平静的感觉,以及排版上传递出来的感受。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说,基础体验是用户值得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感知性模式的设计更多是来源于产品者想要给用户传递什么样的品牌性格或品牌核心,Spotify 的静谧性及沉浸式体验,这是 Spotify 设计师想要传递出来的品牌核心
2. 感知性模式通过界面传递品牌
感性性模式的品牌传递主要是通过界面或者运营调性来让用户得到感知,并且让人记住。在界面上想要让用户记住我们的产品,更多的是需要思考三个关键点:设计的独特性;设计的辨识性;设计的区分度。
设计的独特性
设计的独特性往往是通过我们界面的排版、图标、图像、交互体验方式、交互措辞等等一系列的内容来奠定。这些内容我们常常可以在国外的软件中看到很多不错的案例。
还是以 instagram 作为案例来说,ins 风的极简设计是一种贯彻始终的独特性存在,除了设计界面本身的研究之外,还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以照片浏览来说,始终坚持大图的体验方式,保证一屏内的沉浸度,而非为了效率,这与 instagram 一直具有较高的照片质量密不可分。
设计的辨识性
辨识性的可打磨方式有很多种,以图标作为一个基础的案例来说,我们在设计图标的时候是否有结合整体产品的性格去思考并且设计,并且深入打磨。简单的区分,我们可以从风格(例如:简洁的、有趣的、硬朗的、柔软的等等),更深入的内容就是需要思考如何传递品牌感,以及将图形与品牌理念、产品性格进行结合,通过设计贯彻品牌辨识性。
以 YouTube 这个 APP 的图标作为案例,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多是希望表达整体 APP 设计的简洁性,弱化图形对于内容的影响,因此在整体坚持了三个核心关键点:简约、细线、普识。
设计的区分度
在目前趋同性的主潮流之下,如何把握好产品设计的区分度变得尤为关键,也就是说,当用户在看我们产品的时候会不会乍一眼认为是另一个产品。区分度的把握往往来源于品牌对于颜色的选择,我们在定义色调之前需要对主流竞品做一个分析,从中找出属于我们的区分度,并且尽量避免重合性。
以现在流行的电商 APP 为案例,很大电商平台的设计大多类似,在品牌色的选择上则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尽量避免具有耦合性。
让设计系统更加连贯
我们在产品设计中想要把所有的模块或者组件做得一模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利用感知性模式的设计进行内容模块的渗透,让用户对于整体的感受感知是一致的。
以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系统为案例,他所确定的是一个规则,而并不是任何的模块或者任何的图标都是一样的、无差别的,如果都完全长得一样会让设计变得单调、无差异性,通过设计准则来限定整体的图形风格,应用在不同的位置让用户从视觉角度感知到风格的一致性,这样也可以让整体的体验更连贯。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准则
富有表现力
为了突出 Material Theming 必须提供的功能,每个 Material 研究都表达了一个不同的品牌。
各种各样的
为确保 material 主题化和组件满足尽可能多的产品需求,material 研究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产品。
基于现实
为了尽可能地复制真实产品,每项研究都会识别用户、显示功能用户流并应用现实世界的限制。
感知性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我们在日常设计功能性模块更多的是考虑到用户对于产品的体验感受,而感知性模块则是我们想要用户在这里获得什么品牌感知,通过品牌结合视觉设计系统给用户带来产品独特的性格及个性化氛围。
对于探索感知性设计的方法也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技巧主要有:情绪板、样式叠片、元素拼贴。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没有唯一的答案,更多是利用这些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到属于自我品牌的感知。
情绪板
情绪板是一种较为轻量的风格探索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统一或者接近类型的图片进行重新整合,得出我们想要表达的视觉感受即可。
情绪版属于比较前期的视觉品牌调性探索,在整体的颜色、排版上也都可以利用情绪板来获得初步的答案,如果想要再往深一步,可能则需要样式叠片的方式。
样式叠片
给予情绪板获得的大致品牌方向之后,便可以利用样式叠片的方式来进行更精细化的探究,我们可以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样式叠片来表达,但是希望在截取这些内容的时候要记得保持控件、组件、颜色、字体等等内容的一致性,避免差别性较大,形成不了统一的视觉系统。
元素拼贴
从书中讲到的大体概念是:将界面元素等内容拼贴在一起,从而达到设计稿初稿的雏形感受。这个方法可以比较敏捷的对需求方进行试探,但相比上面 2 种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同时这个方法出来的内容也比较偏向高保真。
从表面上来看,这三种方法似乎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化,不过从本质上来看,这三个方法影响的是我们设计初期输出的保真程度,从情绪版到样式叠片再到元素拼贴似乎是一个越来越保真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者 2 种结合来进行表现。
平衡品牌性与一致性
过多的个性化设计,会削弱整体的品牌感,同样,如果设计的内容需要全部都一模一样的规范,也会扼杀设计的品牌感的创造性。因此,在感知性设计的概念下,一致性设计不是一味的复用,不求变通,而是通过整体统一的理念,允许个性化设计的存在,这样既满足部分模块的独特视觉表现又并不影响品牌传递。
举个例子
例如外面在设计一个完整的 APP 时,我们已经规范好了大体的基础视觉规范,在不影响这个规范的前提下,我们针对部分模块,例如福利类、游戏类,这种比较偏运营的设计界面,我们可以考虑有更丰富的颜色、图形等视觉表现,但前提在于是否符合基础规范的设定,如果符合那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些类型进行个性化设计。
如果没有打破常规的设计方式,固化的追求一致性的设计,那么它就会变得普通、僵化,感知性设计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在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更不一样的设计,鼓励设计师积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好的设计体系既能体现品牌的一致性也能表达出创造性。
由于感知性模式的相关设计,容易被当作只是样式或者主题化皮肤设计,很多人会认为这方面的设计比优化交互流程更容易些。在这种状况下,临时的业务经常会去挑战产品的品牌性和规范性,综合这 2 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随时调整我们对于感知性模式的策略。
好数据不代表感知性设计的好坏
数据的好坏往往来自各种原因,优化设计后得到好的数据,但并不能说我们的感知性设计是好的,首先刺激数据的手段有很多,例如加重内容的表现、利用颜色对比突出想要突出的模块,这些方式都是与感知性设计背道而驰的。
基于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在日常设计中有几个基本原则是需要我们去遵守的,尽量避免为了满足短时间的产品需求而影响整体的设计感知性。
1. 不挑战基础规范原则
基础规范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标准,整体的制定肯定经过多种尝试之后的结果,如果轻易推翻的话,其中产生的设计成本是巨大的,往往需要重新输出、多方对齐、最终输出、再落地形成开放组件,在我日常的工作中也常遇到。往往是因为一个极小的模块而产生了巨大的设计成本。
2. 不改变用户的普识习惯
这里说的不是不去优化或迭代体验设计,而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一个很小的内容而调整全局的体验方式。
举个例子:早前很多 APP 在设计表单选择器时都喜欢进行 UI 定制,从这个问题分析,用户在使用这种表单选择器的时候是用的系统多一点还是我们的 APP 多一点,如果是系统的多一点,我们何不直接调用系统?因为组件的 UI 改造,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开发成本,但其造成的感知却并不够大,反而会让用户觉得很奇怪,为啥这些选择权在不同 APP 的不一致。
3. 一致性最大化
任何的设计都应该以一致性作为最大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加完整体现感知性模式,在各个模块、颜色、图形等等内容都具有完整的呈现,无时无刻影响着用户,让用户对于整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感知。
最后
感知性模式不是一个原则,而是一种工作方式、设计模式,除了个人的坚持之外,还需要有团队的意识才能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具有品牌性,自上而下的调性、方向的确定,在团队中形成共识,这样设计语言才能形成。
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perceptual-pattern-design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20601.html
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