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也还是是人也(斯人指的是)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月26日,这一话题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原因是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其记忆中早年在中学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原文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里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人’还是‘斯人’”迅速引起网友热议,据媒体相关调查显示,17万人认为记忆中所学为“斯人也”。

“斯人”与“是人”有何区别?如今初中语文老师如何教学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字释义?对此,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浩瑜,以及中学语文教师,为大家解答疑问。

温儒敏教授的微博

中学语文教师:

以教材为准,教授学生“是”字解释规律

广州市南武中学语文科长金老师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说,目前教学所用的语文教材为部编版(也称“统编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部编版教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的原文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翻译为“这样”。

统编版教材中,课文原文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师用书中,“是人也”译文为“这样的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老师介绍,在文言文中,“是”字大都翻译为“这”“这样”“这些”等指示代词,根据不同的语境所指代的对象会有所不同。此外,“是”字还有作为判断词的用法。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会如何教这段文言文?金老师介绍,在教学中,老师会按照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向学生解释“是”在此作为代词的含义,并让学生掌握“是”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规律。例如“是日更定矣”和“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也是指示代词,释义为“这”;《陋室铭》“斯是陋室”中的“是”则为判断词,释义为“是”。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浩瑜:

先秦文献中“是人”“斯人”都有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浩瑜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说,中国古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自古以来就有“异文”,“是”和“斯”又有一些共同的意义和用法,网友产生这种疑惑是可以理解的。

郭浩瑜说,在先秦传世文献中,诸子散文和《左传》等历史散文里“是人”出现过多次。比如,《左传》里有这样的句子:“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斯人”例句较少,出现在《论语》中。例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其实 ‘是人’和 ‘斯人’的用法、意义一样。可能由于《论语》的影响力比较大,大家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斯人’更 ‘古老’一些。而且, ‘是’(一般作系词用)和 ‘是人’(后来一般表示所有人、任何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比较常见,理解起来容易产生歧义,读者们可能因此而更愿意接受 ‘斯人’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林霞虹

图/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大洋网

关注公众号:lmcjl_com(长按复制)

本文来自作者:周大侠kol,不代表懒猪博客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my.lmcjl.com/143921.html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7124.html

展开阅读全文

4 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