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背是什么意思?民心向背和民心所向的区别

关于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命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多次分析。

虽然很多皇帝以这句话来高姐自己执政时期不要剥削的太过分,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是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伪命题。

因为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

既然将民心和天下等同于一体,这就意味着在得到天下之前,必须要得到天下所有人的支持。

而在交通及信息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想要得到全天下人的支持是极端困难的事情。

由于阶级分化异常严重,底层民众根本不在乎统治他们的到底是人是鬼。而想要成事的人,只要得到周边数百里甚至数千公里民众的支持,就可以发展出一方势力,并通过强悍的武装力量击败周边势力,获得他们的土地,进而最终取得天下。

所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绝对是先得天下后得民心。

那么既然得民心并不是得天下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失民心也不是失天下的必要条件。所以统治者没必要,也不会将得民心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尤其是秦始皇确立专制皇权制度之后,失民心就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相比于得天下民心的艰难,失天下民心可谓易如反掌。

比如统治者加税会导致民众的普遍不满,统治者推行改革会导致民众的普遍不满,统治者发动对外战争征发徭役会导致民众的不满。总之统治者无论怎么做民众都会有不满意者。

因此统治者干脆就不把这些底层民众的不满当成执政的唯一参考。

在我国确立了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之后,民众渴望安于现状,追求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图景,因此他们对于生活的目标定得相当的低。而且由于目标不高,所以在遭受统治者加重剥削时,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在考虑造反成本之后,他们会选择逆来顺受。

只有在统治者做的确实太过分,将他们逼得走投无路时,他们才会选择揭竿而起,和统治者鱼死网破。

所以虽然统治者有事没事经常失民心,但是只要不太过分,这个王朝就不会走向穷途末路。

那么统治者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变得太过分,让王朝走向穷途末路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不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

从秦始皇确立了专制皇权制度之后,皇帝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实际统治者。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皇权意味着可以更多的剥削民众,这样的贪欲使得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加强皇权,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于皇帝得到的权力越来越多,相应的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他必须有一个忠实可靠的执政团队,帮自己打理庞大的帝国。

而由于家天下制度的存在,使得皇帝选拔的圈子非常之小,这就使得继承者个人素质的下降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当后继者无法控制精明强干的其他执政成员时,就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权责分离。即统治团队会利用皇帝的权力大肆压迫民众,搜刮民脂民膏,而皇帝却承担着天下人的骂名。

在底层民众被剥削得忍无可忍时,他们就会选择揭竿而起。

2、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虽然皇帝分身乏术,组建了自己的执政团队,但是这些人对于管理庞大的帝国,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在乡村等一些底层还需要有一个中间阶层代替统治阶级行使管理职权,这就是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活跃于底层,但是他们比农民有更多的技能和社会地位。因此它们能够充当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中间人。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士绅阶层帮地主阶级办事,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地主阶级却并不会给士绅阶层以实际的工资待遇。

这意味着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较高,但是却没有旱涝保收的收益,所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需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剥削农民来实现创收。比如很多士绅通过当农民的讼师,当农民的教书先生,替官府收税等获取他们的收益。

为了拉拢士绅阶层,地主阶级会通过“察举”、“孝廉”以及科举制等从底层选拔士绅进入高层的地主阶级行列,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而没有通过上升渠道的广大师生,只能通过继续剥削农民来实现创收。

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自身的收入取决于剥削农民程度的大小。而生活在底层的农民是没有机会见到高层统治者的,所以士绅阶层就是统治阶级的最好代表,在士绅失去民心之后,也就意味着统治阶级失去了民心。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关注公众号:lmcjl_com(长按复制)

本文来自作者:江湖百晓生,不代表懒猪博客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my.lmcjl.com/87370.html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8122.html

展开阅读全文

4 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