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的由来(游玩青城山最大禁忌)

青城山和道教祖师张道陵无关?成汉国神秘军师范长生才是推手

都江堰市青城山,今天是天下闻名的道教胜地,去过的人对这座名山的由来渊源,多半都知道流传张天师张道陵在青城山修道传道的种种传说。事实上,青城山作为道教发展过程重要的一个名胜之地,和通过附会一些神灵故事名扬天下的地方不同,青城山的出名反而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依据。并非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使这里出名,而是四川重要天师道领袖范长生在此聚集信徒,最后帮助前来四川的流民领袖李特、李庠、李流、李雄家族建立成汉国,被尊为丞相和师长。天师道在四川的渊源影响,青城山与范长生在道教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并非是虚构的传说故事。

一、氐羌李氏家族和流民入川

古代西羌各部族在东汉中后期与董卓、李傕、郭汜、马腾、韩遂众多河西豪强军阀互相融合,许多西羌迁徙内地,与安置在天水、略阳及关中三辅一带的氐族、巴族结合,形成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氐羌,如李雄建立的成汉属于巴氐,统一北方的前秦苻坚属于氐族,后秦姚兴属于羌族。因两汉时期繁荣的文化影响,西羌、氐族、巴族、羌族基本上都接受汉文化,本身的特质并不很突出,且史书上都用汉名记载。但今天四川出土的部分成汉国墓葬文物,被专家认为晋朝时期的氐羌民俗,反而倾向于回归古代特征,人物造像和三星堆的古巴蜀人文化很接近。

建立成汉国的李特、李庠、李流等都是巴氐豪酋,他们祖上本就是巴蜀人,但李氏祖先的来源却比较复杂。他们是巴族后裔,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南充市营山县),李氏的祖辈跟随张鲁,因此祖上就信奉天师道,在张鲁割据的汉中一带生活,当地从东汉以来就为氐羌部落聚集地区,所以李氏一脉混合了氐羌血统。曹操平定张鲁,李氏祖先率领五百多族人跟张鲁投降,被曹操安排为将军,生活在今陕西略阳县一带,成为统领氐羌的首领,称为巴氐。如李特之父李慕就为东羌猎将,他们保持了少数民族善于奔跑、骑射的特征(如东汉后期的西凉羌族在骑射方面的特征非常突出)。

李特年轻时就是豪杰,为人仗义,深得族人拥戴,身边聚集了许多前来投奔的人。被人称作“白痴皇帝”的晋惠帝时期,诸王大臣争权夺利,各地还出现饥荒,关西一带灾情严重。元康六年(296),氐人齐万年率众举兵作乱,天水、略阳六郡百姓四散逃亡。李特兄弟也领着一大批躲避灾乱的乡民四处寻找粮食,由于他为人慷慨,组建了收容灾民的营寨,号称“流民大营”,汇聚达十万之众,汉中眼看容纳不下。李特兄弟商议,一面向朝廷汇报,一面谋划出路。如果去荆州,道路险阻,且要准备船只,沿汉水而下才行,流民有十万人,显然无法准备那么多船只。另外想到巴蜀一向富庶,又是李氏祖籍所在,因此计划通过剑阁道入川。

朝廷得知十万流民准备入川,派出御史李宓持节前往慰劳,同时希望劝说他们不要进入剑阁。哪知李宓到达汉中,见到流民的情况,又受了李特兄弟贿赂,反而上书替流民说情。李特兄弟便领着流民通过梁州(梁州是曹魏灭蜀汉以后从益州北部划分而来,晋武帝太康年间将梁州治所从沔阳迁移到南郑,属于今天的汉中地界),进入益州。

永康元年(300),朝廷下诏征益州刺史赵廞(读心)入朝担任大长秋,让成都内史耿滕替任益州刺史。大长秋在汉朝是后宫宦官出任的荣誉性职务,赵廞多半被视为排挤出朝政核心之外。当时赵王司马伦杀了皇后贾南风,掌控大权,而赵廞正与贾南风是姻亲关系。他看出朝局混乱,就存了占据蜀地的野心,拿出仓库中的粮食,赈济流民,收买人心。李特兄弟个个勇武,手下人祖上大都是来自巴蜀,赵廞和李氏更同为巴西郡出身,算是老乡,赵氏家族也一直为巴地豪强,所以赵廞打算借助李特兄弟作为自己的爪牙。

同三国时代一样,巴蜀官员历来派系林立,成都内史耿滕及一些蜀地官员对流民十分排挤。耿滕秘密奏报朝廷说十万流民会引发大祸,赵廞觉得他有背叛之意,在一次内乱中除掉耿滕,开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派人阻断北面蜀道,并让李庠掌握兵权,而李庠很得人心,赵廞不久又开始忌恨。

永宁元年(301),长史杜淑、张粲劝说赵廞不该派李庠在外掌兵,但凑巧李庠有意劝说赵廞称帝。杜淑、张粲说这是大逆不道,便把李庠与他的儿子侄子十余人杀了。李特闻知,聚集七千多人夜袭成都。赵廞惊慌不已,费远、李宓、军祭酒张征等连夜出逃。赵廞和妻子儿女乘坐小船到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成都、新都与广都并称古蜀三都,直到隋朝才避讳隋炀帝杨广的名字而改名双流,唐宋元时期一度恢复过广都之名)被随从朱竺杀死。李特进入成都,出于对弟弟李庠及子侄遇害而泄恨,放任流民抢掠,杀死西夷护军姜发、长史袁治和大批官吏,派遣牙门王角、李基前往洛阳陈述赵廞的罪状。

梁州刺史罗尚听说赵廞作乱,晋惠帝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改任益州刺史,加上督牙门将王敦、上庸都尉义歆、蜀郡太守徐俭、广汉太守辛冉等率七千多人平乱。李特派弟弟李骧迎接,献上珍宝古玩。罗尚非常高兴,任用李骧为骑督。李特和弟弟李流又在绵竹犒劳罗尚。朝廷接到报告,似乎罗尚已经稳住李特兄弟,就下令秦州、雍州准备召回入蜀的流民,并派御史冯该、张昌监督。

当时李特的哥哥李辅在家乡略阳,托辞迎接家人,到成都告诉李特说中原发生变乱,没有必要再回去。李特也产生占据巴蜀的想法,便贿赂罗尚和御史冯该,说推辞到秋季再出发。罗尚部下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刘并等暗地领三万步骑袭击李特营帐。李特早有防备,反而将曾元、张显杀了,六郡流民一致推李特做首领。李特让部曲督李含、上邽县令任臧、始昌县令阎式、谏议大夫李攀、陈仓县令李武、阴平县令李远、将兵都尉杨褒等一众联合向朝廷上书,请求依照东汉开国时梁统奉窦融的旧例,按正式程序拜官受爵,再封任其弟李流为镇东将军,号称东督护,镇守一方;其兄李辅为骠骑将军,其弟李骧为骁骑将军。罗尚知道李特等人有图谋,只能向朝廷求救。李特自称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开始图谋巴蜀割据。

二、李雄请范长生出山稳定巴蜀

太安元年(302),河间王司马颙派督护衙博、广汉太守张征讨伐李特,进入梓潼驻军。南夷校尉李毅派兵五千援助罗尚,罗尚派督护张龟驻军繁城(今成都市所属彭州市西北,据说今天彭镇一带,彭州从魏晋到唐朝的州治一直在繁城),于是三路人马进攻李持。李特亲自领军打败张龟,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为建初。

太安二年(303)正月,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奉命领三万水军援救罗尚,前锋孙阜迫近德阳,李特派李荡、李璜、任臧抵御。宗岱、孙阜兵力众多,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人任睿对罗尚建议联络附近居民的堡垒营寨,夹攻李特。罗尚让任睿在夜里出城到各堡联络然后,任睿假装去投降。李特问城里的情况,任睿说粮食快完,只剩一些钱和布匹,又请求看望家人,李特允许。于是任睿回城向罗尚报告,到二月里,罗尚派兵袭击李特,各堡响应,连续交战两天,李特因兵少不敌而败,退往今成都北面新繁镇一带。罗尚大军追击,李特惨败被杀,另外兄长李辅、同族李远也战死,尸体被焚烧,首级传送到洛阳。儿子李荡、李雄领着残余败退赤祖(今绵竹市罗江县西北略坪镇,因西汉隐士赤祖在秀龙山隐居而得名。李特在此建立流民营寨,于秀龙山赤祖岭设有天台)。

不久,李荡追击罗尚到成都中计被杀,流民连遭败绩,士气低落。有人劝李流投降,但李雄、李骧等反对。李流派其子李世和部曲大将李含之子李胡到孙阜军中作人质。李胡的哥哥梓潼太守李离想劝阻没有赶上,与李雄商议乘机袭击孙阜,和李离一起把孙阜打得惨败。这时宗岱在垫江死去,荆州水军退走。李流认为李雄具有非凡才能,便把事务交给李雄处理。

之后,李流迁到郫城驻扎,蜀地百姓都修筑土堡聚集在一起,各地荒芜。只有涪陵(今重庆市涪陵区)的一千多户人家依附青城山道士范长生。范氏宗族自古就是巴蜀豪强,不少人很早就接受张道陵传下的天师道,范长生家族是集地方豪强和天师道仙师为一体的大首领,在巴蜀两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相当大。范氏本居涪陵,蜀汉大将邓芝平定当地,为防范豪强宗族势力太大而迁往成都,范氏就很快发展成为成都的豪强大姓,直到范长生一代,他长年在青城山修道,却同时在山中领导着一支庞大的宗族队伍和众多的天师道信徒。

罗尚的参军、涪陵人徐舆很早就请求让范长生担任汶山太守。汶山为古县,大概位于今汶川县和理县两地间,当地就世代聚集着古代信奉巫术和道术的氐羌部族,正是希望借重范长生的威望压制他们,但范长生没有答应做官。之后,再邀请范长生与罗尚连成掎角之势共同讨伐李流,罗尚却又不同意这一建议,徐舆一气之下以出使为名投降李流。李流让徐舆担任安西将军,劝说范长生提供资助。范长生看在众多流民的份上,慷慨资助,李流及流民大军因此重新振作,并逐渐壮大。

范长生此人颇为传奇,世代被流传为“蜀中八仙”之一,本身神话色彩很浓厚。传言他最早在刘备活着时候已经在成都修道了。或者,后主刘禅时期已经为他盖了一座长生观,因此叫他范长生,其实本名据说叫范文或范延久。实际上他生于218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而刘备死于223年,当时范长生好歹已经四五岁了。后主时期对待名士比较宽容,如诸葛亮虽然推崇儒家和法家兼顾的策略,但本身也好道,他的故乡可是山东琅琊,是方士方术十分浓厚的地方,所以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形象及修养有道家气质,不完全是虚构,也多少结合范长生这一类蜀中道士和后来高居成汉国丞相的经历。

范长生厌倦蜀汉和晋朝不断征召,躲到青城山安静修道。青城山的道教兴盛实实在在是从范长生开始的,和流传张道陵天师传道以及更加夸张的变化“青城在山里”的传说没有任何关系。

从天师道在张道陵祖孙创建以来,张道陵时期信徒不多,距离汉末最近的东晋著名道教宗师葛洪在《神仙传·张道陵》中只简单记载:张“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闻蜀民朴实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依法修炼”,同时还说他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用符水和咒法为人治病,创立“天师道”,鹤鸣山成了中国道教早期圣地。张道陵传道时期并没有二十四治之说,即便后来流传的二十四治之中,也没有青城山在内,最重要的几处号称上品八治有鹤鸣山、鹿堂山、阳平治(今彭州阳平山,张道陵、张衡父子都在此升天,这才是二十四之首)、漓沅山、葛贵山(都是与鹿堂山毗邻的地方)、庚除治、秦中治(在广汉市境内)、真多山(在金堂县赵镇)。换句话说,张道陵即使到过青城山传道,也没有把那里作为一个多么重要的地方,尽管青城山流传种种关于张天师的传说,但和真实历史没有关系,更和青城山在道教地位的提升没有多少关系。

是否是张道陵的时候就有了这二十四个据点也有争议,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张衡和张鲁时候信徒增多,才慢慢使天师道逐渐扩大,才具备各地开设传道据点的可能性。尤其张鲁接替首领以后一度掌握权势,成为汉末三国之际的重要军阀之一,他建立了一套比较独特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天师道的传播也采取制度化比较令人可信。所以,张鲁时代才有完备的二十四个据点最为可信,但也没有青城山。因为张鲁被刘璋驱赶到了汉中,刘璋和张鲁关系已经决裂,青城山位于成都附近,不可能作为张鲁传播天师道的据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后期一些据点在汉中一带,如后城治、公慕治、浕口治都在今天汉中境内,甚至北邙治据说已经在设在了长安附近。所谓二十四个据点虽然以山居多,也不全是风光秀美的名山。

流传青城山作为道教名山是从南北朝逐渐受到重视,列入比较重要的道教史料是唐代末年杜光庭在《道书福地记》才重点推崇青城山,因为杜光庭作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学者型道士,他也在青城山修道。他开始精心搜集整理唐代之前的早期道教资料,如北周以打击佛教的武帝宇文邕就编著《无上秘要·正一炁治品》和唐代前期道士王悬河《三洞珠囊·二十四治品》是重要的观点(具体时间不确定,但大致王悬河属于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只不过该书许多内容并不避忌唐朝的忌讳,所以书的内容可能编订更早,王悬河属于伪托挂名),形成今天比较认同的说法。另外如南朝《益州记》《玉匮经》等记录青城山作为传播道教的作用,统统在范长生声名大震之后。所以,青城山的出名和在道教历史上地位,是来自一段真实历史事件推动形成的,不同于峨眉山早期作为道教胜地是经过漫长积累。青城山的道教地位几乎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一手奠定的,名声大噪之后再不断通过历史积累,这个著名人物就是范长生这个晋朝时期新的天师道领袖。恰恰因为氐羌部族都尊崇天师道,当李雄继任为家族首领以后,既看重范长生在巴蜀的威望,也感激他救助流民的恩德,就想迎范长生出山立为君主而自己做臣子。

范长生这时已经七八十岁,虽然多年修习“长生术”,善于保养,身体不像寻常老人那么衰弱,但毕竟无法统领流民大军,所以推辞。李雄将事务与李国、李离兄弟决断。永兴元年(304),大家请李雄称成都王,定年号建兴,废除晋朝法律,约法七章。任命叔父李骧为太傅,兄长李始为太保,折冲将军李离为太尉,建威将军李云为司徒,翊军将军李璜为司空,材官李国为太宰。这一些宽松的政策都出自范长生对李雄的建议,以道家休养生息的方式缓解之前多年的战事。李雄非常认同,然后恭迎范长生乘坐素车来到成都,李雄在门前迎接,执版让坐,拜为丞相,加尊号“天地太师”,敬称为范贤。

过了两年,建兴三年(306),长期以修道养生,不看重俗世的范长生主动劝李雄称帝。之所以如此,其实可以看出过去范长生漫长的生涯,完全是出于现实原因推辞避世,在蜀汉或晋朝初立阶段,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或没有适合发挥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可能与诸葛亮当年如出一辙,毕竟范长生的经历和诸葛亮有重叠的部分,诸葛亮的威望和成就,范长生多少是非常清楚的。范长生个人身为豪强首领,生逢乱世并不是完全没有野心,而是经过多方综合考虑“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使李雄家族和流民大军接受天师道,以崇道传达上天旨意,成为众人的“精神首领”,李雄于是即皇帝位,赦免罪犯,改年号为晏平,因占据成都,国号大成,这便是十六国中第一个地方政权(李雄的儿子李寿继位后改国号为汉,所以史书往往称成汉)。在范长生“清心寡欲,敬天爱民”的宗旨影响下,宽和政役,轻徭薄赋,建官学,兴文教,端风化,罚不妄举,刑不滥及,恩威远播。好比对待老百姓,男丁每年只交三斛谷子,女丁减去一半,生病者亦减半;户调每年也只有几丈缎、几两绵。《通典·卷四》称:“事少役稀,百姓富实,门闾不闭,无相侵盗矣。”试想当时中原八王之乱,而在西南的巴蜀境内却能恢复一片清平安宁的局面,前来依附的人越来越多,大成国一度颇为昌盛。

三、成汉的覆灭

成汉国建立了十二年后,东晋建立的318年,范长生在成都去世,享年达整整百岁,其子范贲接任丞相,仍然是天师道首领。又过了三十年,李氏后人被东晋桓温所灭,原成汉将领还一度拥戴范贲称帝,可见范长生家族在巴蜀大地的深厚影响。

成汉的覆灭一方面固然是自己内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来自东晋著名的权臣桓温势力崛起。桓温有豪侠气概,仪容不凡,晋明帝念其父的功勋,以长子袭爵,并嫁女儿南康公主给他,成为驸马。庾氏兄弟辅政的康帝建元元年(343),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部据守临淮(今江苏省盱眙),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不久升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军事。桓温与庾翼相交甚好,曾相约匡济天下。很快庾翼病故,本打算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了桓温,接管了荆州这一军事要冲,等到桓温具备实力以后,成汉自身衰弱不堪,就沦落到覆灭的地步了。

范长生在巴蜀活到百岁,当地百姓对他敬若神明,范贲是他儿子,接替丞相和天师道首领时至少也是中年,之后掌权达三十年。因为,李雄的儿子内部不团结,其他文武也派系林立。范贲对成汉后期施加影响不如范长生,因此,范贲依然退居朝野之外,在百姓当中还是有很大声望。

成汉后期对东晋兴盛起来的态度也摇摆不定,在李寿死后,这就成了一个定时炸弹。桓温坐镇荆州以后野心勃勃,希望讨平成汉,解除长江上游的威胁,实践匡济天下的诺言。如此也想要获得对东晋更大的话语权。

穆帝永和二年(346)十一月,桓温上疏请求伐蜀,未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当时许多人对西征不看好,结果桓温成功,在当地举任贤能,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都辟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王誓、邓定不久叛乱,终被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班师返回江陵(荆州的治所)。永和四年(348),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欲封桓温为豫章郡公,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这时,桓温的治下有八州之地,通过开府治事,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已经形成半独立状态,他开始成为东晋王朝新的最大威胁。

关注公众号:lmcjl_com(长按复制)

本文来自作者:江湖百晓生,不代表懒猪博客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my.lmcjl.com/98134.html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13896.html

展开阅读全文

4 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