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曾国藩》看其人

豆瓣读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37060/

最近老俍刚看完一本书——唐浩明著《曾国藩》,想和大家聊聊感想。去网上商店搜索一下,关于曾国藩的书名目繁多,有传记,有家书,有文集,有箴言录等,而这是一本传记。

说起曾国藩,儿时历史课中给人的印象是这个晚清的一品大员身上有卖国贼的影子,并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对国人难以原谅的恶行。但在之后的生活中,反而不时听到见到人们称其为“曾文正公”“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发起者”。看来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想了解一个人,还是要从他的生平开始。于是老俍选定了这本书来阅读。

先来简述曾国藩其人的生平事迹主线:临危受命在湖南招勇办团练(相当于地方武装,不属于国家正规军队)。创始初期,在官场被多方掣肘。对战太平军多次惨败(大败就有三次),但屡败屡战,终于战事有所起色。攻克武昌后湘军名声大振。在曾国藩被授两江总督后,湘军越战越勇,直到攻下金陵,摧毁太平天国。

曾国藩被朝廷授予侯爵,位极人臣,名满天下,同时因手握重兵而被迫裁军。本想用心整饬两江,重开科举,推动洋务,但朝廷一旨圣令又让其北上重新带兵镇压捻乱,这次好运没有再站在他的一边,也由于年龄过大,镇压失败(后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这时天津爆发了著名的“津门教案(民众和教堂间的冲突,导致一伙人烧了名为望海楼的法国教堂,并杀死了20名外国传教士及其他几国侨民。事后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大兵压境)”,朝廷随派他到天津任主判。

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最终在法国的要求下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将天津知府知县充军发配黑龙江,并赔偿外国人损失白银46万两。这让曾国藩积年清望扫地以尽。回到金陵的曾国藩开始大力推动洋务,创办长江水师,并选派少年留学美国以徐图自强。

小说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曾国藩在官场,在战场,作为一个读书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审时度势,平衡各方关系,同时坚持提升自身修为。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为官不自傲。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做官从最开始的嫉恶如仇,到后来的圆滑变通,使其在战场上更为得力。

曾国藩独有的相人之术,更是为他建立了自己忠实可靠的幕僚。曾国藩说,相较于好友左宗棠,左虽被称为“今亮(当今的诸葛亮)”,可左宗棠只是带兵打仗强于我,但我的幕僚强于他,这使得我的官场之路比他走的更顺畅,此皆源于我的相人之术。后李鸿章向老师曾国藩讨教相人之术的秘诀,曾国藩也只是教其大概,因为更多的是自己在日常中的经验积累,难以言传。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情节,就是在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肆意抢夺金陵城,并火烧天王宫。虽然曾国藩此时并不在前线,但其九弟曾国荃向来不反对这一行为。一来朝廷本就没有发饷银,湘军只能靠自己想办法用非法手段获取军饷,二来曾国荃一直主张放纵属下的野蛮行为,因为战场上需要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才能最终走向胜利。

朝廷这时要曾国藩上缴在攻下金陵后缴获的财物,曾国藩只得说并没有传说中的各种财宝,双方一度僵持。这时有不少人,包括彭玉麟在内都明里暗里的试探的问曾国藩是否有意问鼎天下,面对部将的纷纷劝进,曾国藩却淡然地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向众人表明自己根本无意造反。

最后清廷妥协没有追究上缴天平天国财宝一事,只要求其裁撤湘军。在其垂暮之年,见一出家为道的好友,想听听身为世外人的他对自己的评价。不想这个好友也觉得当年他没有举起自己的大旗而感到遗憾。

其实无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虽然都位极人臣,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可以为人主的。如果抛开小说的情节不说,老俍认为,也许从小受到孔孟儒学教育的人心中始终有忠君爱国的思想,也许当时即便割据最富庶的长江以南地区,依然无法与清廷对抗。但曾国藩最终的选择让他成为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同时没有使中国走向另一条未知的道路。

晚清的湖南人才济济,曾国藩相对木讷愚拙并不显眼,初始带兵就因杀人之狠被称为“曾剃头(杀人如同剃头一样容易)”。然而,凭相人之术、审时度势的远见、临事不乱的定力,乃至关键时候的心黑手狠,最困难的时候也曾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所以论挫折打击,少有人能与曾国藩相比。尤其他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完全是认准了“坚持”二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最终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

本站 [ 俍注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其他均为老俍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4.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希望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my.lmcjl.com/tech/yc/527.html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19010.html

展开阅读全文

4 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