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下午我总算看完了纪录片《生门》和《闪闪的儿科医生》。《生门》是一部讲产科医生的纪录片,说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产科的故事。写的是2017年的纪录片,但是从拍摄的时间看来,估计还得往前推几年,所以拍摄的时候可能是2013年左右。《闪闪的儿科医生》的故事发生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估计是近期的作品,因为开始播出的时间是2023年5月底。无论是拍摄的方式,特效的处理又或者是医院的各种条件,二者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可以这么说,《闪闪的儿科医生》里那个医院的设备以及环境是我看过所有国产医务纪录片里最好的。《我的白大褂》讲的也是深圳市三甲医院的故事,但是病房的环境跟《闪闪的儿科医生》相比,还是有差距,有些甚至有明显的差距。今年之前我从来没有住过院,之前去医院住院部也只去过广医二院。因为我妈在那里做过手术,之前也去过那个医院探望过。那里的住院部,即便是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时期不同科室,病房也有明显区别的。比如胃肠外科和呼吸科的病房差距就非常明显,起码在我妈出院的那个时候差距非常大。因为胃肠外科是在新的住院大楼里,所有设施设备都是非常新,但是呼吸科在老病区里,一个房间里很多张床,走廊里也放满了床。病房里没有洗手间,走廊里设置公共卫生间。胃肠外科的病房一个病房顶多6张床,病房里就有洗手间。
前段时间我就已经听说到某个省份的某个儿童患了某种疾病需要去深圳,但是因为新冠的原因去不了,所以深圳就派出他们的医生团队去患儿那个地方给他完成治疗。对那个地方的医生来说,某个手术很罕见,但是对深圳的某些医生来说,那就只是家常便饭。
《闪闪的那个医生》的第一集就说到了一个心脏病的患儿非常危急,如果不进行处理,必死无疑。他患的是先天性的心脏病,出生后不久已经做过一次手术,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又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故事一开始那个花儿并不在深圳,所以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医生得到其它省份的某个医院把患儿接到深圳。光是这个操作就很折腾。那对父母为了让孩子可以活下来,出生之后就不断辗转于全国的各个医院,但是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深圳市儿童医院如果也不肯接收他们的孩子,不帮他们救治,他们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要救治这个儿童的难度非常大。转诊的时候,连达到平稳的生命体征也很困难。要进行高难度的心脏手术也需要有平稳的生命体征支持,显然患儿也是不具备的。所以这就要需要多学科的联合会诊,得出一套最佳方案。孩子在NICU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一集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患儿,即便这么折腾,居然他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出院的时候,仅仅需要交2万多块钱,所以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孩子出生以后要买社保、要买各种保险的重要性。因为在最终治愈之前,他已经在全国的很多医院奔波过,而且也花了很多钱,父母不惜卖房卖车,为的就是要救活这个孩子。但不是所有家长都会这般竭尽全力,《生门》里那个产科的带头人李主任就经常会跟家长们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为了就是以后不后悔,不后悔为什么当初我没有救治那个还有生存希望的孩子,而选择放弃他,当怀不上下一个的时候才后悔当初的决定。
人往往是因为想太多了,就浪费了本应放在尽力上的时间和精力。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2052.html
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