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6日,农历中秋节,台北的天气依旧相当闷热,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一位刚从大陆来到台湾不久的中年男子,带着妻儿拍下了一张合影,做为初登宝岛的记念,照片上的男子气度雍荣,目视前方,面带微笑,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台湾解放的胜利前景……
他就是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吴石将军。
1949年,将军甫到台湾,处于蛰伏状态,随着国军的溃败,大量人员涌入台湾,岛内一片乱象,而刚刚过去的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举世闻名,万象更新,让他信心百倍。
他坚信台湾很快就能解放,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也很快就能和留在大陆的长子、长女团聚,到时候一家六口在一起拍一张真正的全家福。
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从此他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至死也没有见到海峡对岸日思夜想的一对儿女。
自古英雄出少年
1894年8月,吴石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螺洲吴厝村,自幼就接受新思想教育,就读于维新色彩浓厚的开智学堂和格致书院。
他志向远大,立志要做一位精忠报国的杰出军事家,又兼天资聪颖,什么东西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从小就是一位学霸。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少年时的吴石对海峡对岸充满了好奇憧憬,他没有想到,他未来的命运将和台湾发生如此之深的联系。
17岁时,血气方刚的吴石与好友吴仲禧一同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参加辛亥革命。在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期间,无论年终考试或毕业考试总是全校第一,被称为“保定军校状元”。
之后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东渡日本,在日本炮兵学校、陆军大学深造,又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一时风头无二,轰动中日两国军界。
优秀的人到哪里都是块金子,闪闪发亮,他们习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大多是全才,吴石就是这样一位全能型、通用型人才——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会英语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几乎无所不能,被誉为“十二全能”。
这样一位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能力超群的青年才俊,让蒋介石十分欣赏,作为同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校友,老蒋对他格外器重,青眼有加。
在日留学时,吴石留心观察、深入研究日本军队的番号、军官将领、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回国后任参谋本部厅长,专门负责对日情报工作,武汉会战前后,蒋介石特地每周召见吴石一次,详细咨询日本军队问题,深深嘉许。
吴石因此成为了蒋介石的幕僚,领袖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国民党高层。
台海风云显奇志
起初,吴石在老蒋身边出谋划策,意欲大展鸿图,但因不是蒋氏嫡系,虽然军事理论丰富,却始终不给他兵权,让他带兵打仗上战场,让他非常遗憾,后来他发现国民党内部腐败,派系林立,争权夺利,让他渐生不满,萌发退意。
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湘桂,当局消极抵抗不予增援,吴石所在军团溃退,大批百姓逃亡,当时天气极寒,他的儿子吴竟成在这次逃难中不幸身亡,吴石痛定还痛,大病一场,万念俱灰,辞去了第四战区参谋长的职务,绝望地喟叹:“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
抗战胜利后,好友吴仲禧找老朋友帮忙谋一实职,其时吴仲禧已弃暗投明,加入共产党,受组织安排找到吴石担任要职是为了能更好地收集情报。
吴石读过毛泽东的著作,见过周恩来,内心一直对共产党有好感,又深受好友影响,1947年4月,经吴仲禧介绍密秘加入我党,同中共华东局直接联系,成为共产党安排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特工。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只用了短短2天时间就彻底摧毁了蒋介石精心布局的长江防线,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鲜为人知的是,渡江战役的幕后英雄和最大功臣是吴石,这份蒋介石的长江布防图绝密情报,就是吴石冒着极大的危险向中共高层提供的。
1949年8月14日,已在福州任职的吴石,突然接到蒋介石命他携家眷赴台湾任职的急电命令,临去台湾之前,吴石与吴仲禧见了最后一面。吴仲禧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曾请他考虑到台湾去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也可以就此留下,转赴解放区。他坚决表示,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为了消除蒋介石怀疑,吴石做出了最为稳妥的安排——携夫人王碧奎和年龄尚小的一对儿女赴台,将大儿子吴韶成、大女儿吴兰成留在了大陆,以防不测,好继承香火。
吴韶成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回忆说,父亲在离开大陆赴台湾时,曾留给他一张纸条,写着:“有困难,找何康”。在临走之前吴石把一对儿女托付给了熟人,他深知,一旦离开大陆,很可能便再也不能回头。
前往台湾的第二天,福州解放,胜利与他擦肩而过。
赴台前,他的代号是“密使一号”,赴台后,他的职务是“国防部参谋次长”,天缘巧合,国民党给他安排的这个职务仿佛是专门为密使一号准备的,还有什么位置比“国防部参谋次长”这个职务更适合收集军事情报的呢?
建国初期,解放军箭在弦上,台湾省内一片紧张气氛,不料因为情报工作的缺失,舟山战役、金山战役相继失利、损失惨重,对台情报工作显得愈发重要紧迫。
1949年,先后有1500名“红色特工”乔装成难民、小贩、商人秘密赴台,执行特殊任务。
组织决定正式启用“密使一号”,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吴石与中共派来的女情报员朱枫在台秘密会晤七次。吴石将拍有《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绝密资料的微缩胶卷交给朱枫,这些重要的绝密情报中,有国民党东南区驻军番号和人员概数,以及飞机、大炮、坦克数量等重要信息。
毛泽东看到这些绝密文件后,十分高兴,嘱咐李克农,“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哟!”兴奋地为“密使一号”赋诗:
出身未捷身先死
《潜伏》中的余则成最后随吴站长飞往台湾,继续战斗在海峡对岸,成了一位终极潜伏者,而现实中的余则成吴石中将,在到达台湾短短一年之后,就血洒宝岛、壮烈殉国。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真实的历史远比虚构的小说要复杂残酷得多。
这一切都是因为台湾地下党组织最高领导人蔡孝乾被捕,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
蔡孝乾经受不了严刑拷打,很快叛变投敌,供出了和他接头的朱枫,更供出了千余名中共台湾地下工作者的名单。
当时朱枫还没有离开台湾,吴石情急之下,不惜以身涉险,动用自己的权力为朱枫签发了一张有他自己亲自签名的《特别通行证》,安排她搭乘军机飞赴舟山。
令人嗟叹的是,已经飞往舟山的朱枫,在离祖国大陆仅有一步之遥的地方,落入了国民党特务之手。
但是吴石还没有彻底暴露,他一直是和共产党高层单线联系,即使是蔡孝乾也没有直接跟他接触过,身居高位的吴石暂时还是安全的,但吴石签发给朱枫的那张《特别通行证》,不可置疑地成为了他“通共”的直接证据。
蒋介石听说吴石通共,十分震怒,他再也没有想到,他一直倚重的得力干将竟然是潜伏在他身边最深的人,他下令彻查此案,举世震惊的“吴石案”在蒋介石的关注下进行得异常迅猛。
1950年3月1日晚,吴石在家中被捕。
吴石一生清廉,洁身自好,清理这位“国防部”参谋次长个人家产时,仅查出一根四两重的金条,连负责搜查的特务也不无动容,不忍心上报,把“吴次长”仅有的这一点财产留给了他年幼的子女。
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马场町刑场阴云密布、杀气腾腾,吴石案中的四人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即将执行。
随同吴石一起就义的,有他拼死签下特别通行证、一力想保全的情报员朱枫、有多次传递情报、帮助朱枫撤离的他的副官聂曦上校、还有同样是身居高位的隐秘战线的英雄陈宝仓中将。
朱枫被捕后一心求死,吞金自杀又被救活,刑场上的她穿着小花旗袍神态坚毅的目视前方,像一座屹立的雕像。
聂曦上校虽然五花绑,犹自面带微笑,这位33岁就牺牲在宝岛的英俊青年,面对敌人的屠刀展现的淡然的微笑触痛了太多人。
陈宝仓中将是一位曾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受降仪式的爱国抗日将领,不想在天命之年倒在了自己人的枪下。
吴石将军一如往常,穿着他最喜爱的西装,从容赴死。虽然在监狱里受尽折磨,腿部受伤、一只眼睛失明,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保持了一位军人的尊严、一位文人的风骨,神情淡定的走向他最终的宿命。
临刑前,在军警的重重包围中,他写下了最后一首绝命诗:
两颗子弹穿透了将军的心脏,他扑倒在为之奋斗的土地上,英勇就义。
这些受刑的照片后来放在了蒋介石的桌前,因为他亲自下达了“死要见尸”的命令——吴石的通共给他带来沉重的一击,他几乎要怀疑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无处不在的恐惧和极大的不安全感,让他非要亲眼看见他们被枪决了才能放下心来。
碧海丹心映忠魂
从才能卓绝的“十二能人”,到蒋介石身边的幕僚红人,从我党最高级别的情报人员“密使一号”,到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这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台海隐蔽战线上功高至伟的吴石将军,走完了他状澜壮阔、充满传奇的一生。
1973年,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在毛泽东主席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革命烈士。
1994年,两岸开放探亲,吴石留在大陆的长子吴韶成终于踏上父亲当年洒下鲜血的土地,把父亲的骨灰抱回祖国,供置在家里,四十余年后,吴石终于和已到暮年的长子相聚在自家堂前。
2000年,将军的子女将母亲王碧奎女士的骨灰从美国奉回,和父亲一起安葬在北京福田公墓,吴石与妻子共眠在祖国首都。
2013年,为纪念在台湾牺牲的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英雄的塑像矗立在广场中央。
解放初期,1500名红色特工放弃国内安逸生活,临危受命,逆行台湾,其中1100人牺牲在海峡对岸,核对出名姓的只有846人,英雄的名字深深地嵌入花岗岩中,纪念墙预设空位,留给更多的历史失踪者。
从广义上来说,《潜伏》中的余则成不只是某一个人物的原型,而是所有战斗在隐蔽战线上英雄的一个缩影。
广场前的铜版铭文上写道:
“20世纪50年代,大批无名英雄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秘密赴台湾执行任务,牺牲于台湾。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普天同庆新中国诞生的时刻,他们始终坚守隐蔽战线,直到用热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用大爱与信仰铸就不灭的灵魂。”
历史不会被遗忘,英雄终将被铭记。
关注公众号:lmcjl_com(长按复制)
本文来自作者:小落落,不代表懒猪博客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s://my.lmcjl.com/66383.html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6512.html
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