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的前世今生

这是本人自封为IT考古学家以来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这一次我们要聊的是随着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的诞生而诞生的一句话,这句话只有两个汉字+一个标点,全文如下:

在吗?

根据现有的参考资料来看,这句话有极大可能是在IT近古时期开始大规模流行的,当时最流行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叫做腾讯QQ,这款软件为增加用户粘性,为用户的账号设定了“等级”参数,起始等级为1颗星(1级),每4颗星合成1个月亮(4级),4个月亮合成1个太阳(16级),还有传说中的4个太阳合成1个皇冠(64级),这个参数初期较大程度取决于用户的在线时长[1],这一举措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QQ等级攀比,谁都希望自己的QQ等级高过对方,这样更显得自己是资深网民[2]。然而,那个时候的QQ几乎只能通过电脑登录,由于条件限制,那个时代没有办法做到人手一台电脑,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叫做“挂机”的行为,就是把QQ在电脑上登着,人不在电脑前,甚至有把密码给别人,让别人代为挂机的。[3]

在上述情况下,头像显示在线并不能代表对方本人在电脑前。于是在开始正式聊天前,都会以“在吗?”开场,如果没有回复或者回复“不是本人”,说明对方可能正在挂机或者账号登录在公用电脑上,不方便处理消息。相反的,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什么事直接说的话,会有被其他人看到的风险。而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隐私[4],几乎不会把自己的账号给别人登录,也不会在公用电脑上登录自己的聊天账号离开后不退出,而且电脑面前坐的究竟是不是本人,也不是一句“在吗?”能试探出来的。

与“在吗?”同时期出现的还有上线、在线、下线、网上冲浪等被列为“初代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许多随着互联网诞生而诞生的词汇和概念正在逐渐消亡,比如上面提到的“上线”和“下线”在IT近古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传递的信息分别是:“我正在使用互联网,你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我联系”和“我即将暂停使用互联网,你将无法通过互联网与我联系”。后来,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我们似乎渐渐忘记了微信是需要登录后才能收到消息的,或者说我们默认所有人的微信一定都是随时“在线”的。所以上线、下线等词汇和概念都在淡出我们的视线。

但是这句“在吗?”居然能随着变幻莫测的互联网存在这么久,为什么会这样?我思前想后,斟酌良久,得出的答案是:聊天前发“在吗”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仪式!每当打开一个新的聊天窗口,看到上面空空如也,放在键盘上的双手就默默地敲下了:在吗……,似乎只有如此,方能开启二人间的交谈。如果先发言的人发的不是“在吗?”而是别的,那么这段聊天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好像缺了点什么?

当然,在如今这种仪式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如果我不在,那我就没办法回你,如果我在,那为什么要多此一问?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新的问题:发“在吗?”会令人很反感。反感的原因大致如下:既然是你主动找我,那你先说找我什么事,我再决定在不在,而不是用“在吗?”来试图剥夺我【假装不在】的权利,如果回复“在”(或者别的任何内容),就等于自断后路,如果不回复,又担心你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事。所以这句“在吗?”现在已经不只是一句废话了,更是一颗炸弹啊。

所以,如果你珍视我们之间来之不易的友情,请不要给我发“在吗?”,它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如果确实有正事要说,那就直接说正事,我看到会直接(视情况)回复的,如果没什么正事,就是想联络下感情,那就发个表情包吧,如果你执意要问我在吗?

不在!!!

[1]现在取决于充了多少钱。
[2]在当时,“资深网民”不带贬义,甚至是一种炫耀的资本,因为上网不便宜。
[3]在当时,人与人之间还是有最基本的信任的。
[4]或者说现在的人聊天工具里有更多不希望被别人知道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my.lmcjl.com/post/59.html

展开阅读全文

4 评论

留下您的评论.